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HAINAN ACADEM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演进、挑战与前瞻进入阅读模式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演进、挑战与前瞻 进入阅读模式

2025-10-14 14:07:50| 来源:0

—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劳永举 院长/博士

 

【摘要】

本报告系统论述了海南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分阶段、分层次(中职/高职)的梳理,以政策法规和真实数据为支撑,深入剖析了各时期的成就与不足。报告创新性地引入对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国际先进模式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了海南职教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深度融合国际经验的发展策略与解决方案,旨在为海南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一、 海南职业教育的纵向演进

(一) 过去(2010年以前):基础薄弱,缓慢发展阶段

此阶段,海南职业教育处于恢复和基础建设期,整体规模小、实力弱,与产业发展关联度低。

1. 中等职业学校

· 政策与数据支撑: 根据《海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回溯数据,2008年,海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5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校均规模不足1000人,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如计算机、会计、酒店服务等),实训设备陈旧。

· 优点: 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省各市县的职业教育网络,为部分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提供了升学路径,为本地服务业输送了基础劳动力。

· 不足: 投入严重不足:生均经费标准低,办学条件差。吸引力弱:“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中职被视为“次等选择”。与产业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当时以旅游、农业为主的产业升级需求。

2. 高等职业院校

· 政策与数据支撑: 2010年前,海南仅有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根据海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高职在校生规模约3万人,年招生约1万人。专业设置多以传统文科和管理类为主,工科类专业极少且实力薄弱。

· 优点: 开启了海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为建立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 不足: 院校数量少,规模有限,无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办学特色不鲜明,与本科教育同质化倾向明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突出。

(二) 现在(2010年-至今):政策驱动,规模扩张与提质培优阶段

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自贸港建设为背景,海南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提升工程陆续启动。

1. 中等职业学校

· 政策与数据支撑: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 推动中职学校分类发展,强化其“基础性作用”。

· 《海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 明确提出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 数据: 截至2022年,海南共有中职学校51所,在校生约12.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建成了一批如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 优点:

· 规模显著扩大:职普比趋于合理,提供了更多学位。

· 办学条件改善:通过标准化建设,部分学校实训设施得到更新。

· 贯通培养取得突破:“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中职“旺工淡学”等模式开始试点,拓宽了学生成长通道。

· 不足:

· 内涵建设仍显不足:许多学校专业设置仍滞后于自贸港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如航天、深海、金融科技等)。

· “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企业工程师、技师进入学校任教仍存在体制壁垒。

· 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优质生源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2. 高等职业院校

· 政策与数据支撑:

· 《教育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2020) 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鼓励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为职业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 数据: 目前海南共有高职院校13所,其中包括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2年高职在校生规模突破10万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 优点:

· 体系不断完善:院校数量增加,出现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打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

· 对接产业更加紧密: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3+1”产业体系)优化专业布局。

· 国际化探索起步: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合作。

· 不足:

· 整体实力不强:除个别“双高”院校外,多数高职院校在全国竞争力偏弱,缺乏领军型院校。

·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多为项目式、浅层次。

· 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合作多以招收留学生为主,在课程标准、师资、认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不足。

(三) 与国内职教强省对比分析

· 与江苏、广东对比:江苏、广东的职业教育强在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深度的产教融合。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由园区内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创建,真正实现了“教学工厂”模式。海南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如此强大的校企协同效应。

· 与上海对比:上海的强项在于体系构建和国际化。上海建立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完整现代职教体系,并积极引进德国、瑞士等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海南在体系贯通和标准对接上刚刚起步。

二、 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模式对比分析及对海南的启示

海南职业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必须深入了解并借鉴全球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瑞士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全球公认的成功典范,与它们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海南的差距与追赶路径。

(一) 对比分析:德国/瑞士“双元制”模式

1. 核心理念与运作机制:

· 核心: 企业主导,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具有“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约70-80%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训,20-30%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

· 法律与资金保障: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体系明确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承担大部分培训成本,因为他们视此为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投资。行业协会(如IHK、HWK)负责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确保证书的全国通用性和高含金量。

· 成功关键: 解决了企业“为何要参与”的根本动力问题。 对企业而言,培训学徒是满足自身对熟练技工刚性需求的必由之路,而非社会责任负担。

2. 与海南现状的对比与启示:

· 企业角色与动力: 在德国,企业是“主办方”和“需求发出方”;在海南,企业多为“资源提供方”或“被动合作方”。启示: 海南必须通过地方性立法和强有力的财税激励,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前置于“育人环节”,让企业意识到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解决其“用工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 标准与认证权威性: 德国由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制定和考核标准,市场认可度极高;海南的标准多由政府和学校主导,与市场前沿脱节。启示: 海南应大力扶持和授权重点产业的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联盟,牵头制定自贸港特色的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并积极探索与德国AHK等国际权威认证的互认。

(二) 对比分析: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1. 核心理念与运作机制:

· 核心: 不是将真实工厂搬进学校,而是将学校按真实企业的环境、文化和技术标准来运营,使其成为一个“教学”与“生产”无界融合的有机体。

· 运作: 由新加坡政府主导(如经济发展局EDB),与全球顶尖企业(如博世、西门子、苹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最先进的生产线、研发项目和商业模式引入理工学院。学生在导师(兼具教师和企业专家身份)指导下,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

· 成功关键: 政府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和资源整合能力。 新加坡政府能够精准预测未来产业方向,并主动设计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

2. 与海南现状的对比与启示:

· 前瞻性与同步性: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与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甚至超前布局;海南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与技术更新往往慢于产业迭代。启示: 海南自贸港应利用“先行先试”政策,在重点园区(如崖州湾科技城、文昌国际航天城)由政府牵头,与头部企业共建若干个“旗舰级未来技术实训中心”,确保教学内容与全球技术前沿无缝对接。

· 师资水平与结构: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教师多数是拥有多年企业研发经验的项目经理或首席工程师;海南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顶尖企业的实战经验。启示: 必须打破事业单位编制和薪酬体系壁垒,设立“产业教授”、“技术总监”等高级别岗位,以市场化薪酬吸引世界级企业的技术骨干加盟,彻底重塑师资队伍。

(三) 对比总结与融合创新路径

对海南而言,简单照搬任何一种模式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模式融合”与“制度创新”,打造 “双轮驱动的海南模式”:

· 一轮学德国,解决“动力”问题: 在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领域,通过立法和激励,打造 “海南特色现代学徒制” ,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需求侧发动机”。

· 一轮学新加坡,解决“前瞻”问题: 在高新技术和未来产业领域,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打造 “自贸港版教学工厂” ,成为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先行区”。

三、 发展措施和解决方案:基于国际视野的系统重构

1. 深化产教融合,立法保障企业主体地位

· 推动出台《海南省产教融合促进条例》,对经认定的“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给予教育费附加减免、土地租金优惠、项目优先支持等实质性激励,并将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2.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 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跨境金融等重点领域,直接引进或联合开发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德国AHK、英国C&G)。设立“海南自贸港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推动“一证通行”,提升海南职教证书的国际含金量。

3. 打造“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育人平台

· 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试点建设“校企联合学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师资,企业投入先进设备、技术项目和运营管理,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 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革命性重塑计划

· 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和“大师工作室”制度,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强制挂钩。同时,设立“候鸟型”专家制度,面向全球柔性引进退休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专职实训教师。

四、 自贸港封关后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国际化路径

机遇:

· 政策红利最大化:封关后,“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将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和高端产业入驻,产生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 教育开放新窗口:海南可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标准、规则对接的“压力测试区”,在标准互认、课程引进、机构办学等方面先行先试。

· 人员进出便利化:为吸引国际学生来琼留学和全球顶尖职教专家来琼任教提供极大便利。

挑战:

· 国际竞争加剧:海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可能进入,与本土院校直接竞争生源和师资。

· 人才标准对接的复杂性:如何使海南的职业资格与国际通用标准互认,同时保持中国特色,是一个巨大挑战。

· 文化适应与融合:如何开发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兼具中国特色、海南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国际化路径:

1. 从“项目合作”到“体系输出”

· 在巩固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的同时,选择海南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航天服务、深海科技、热带农业),打包成“技术教育解决方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体系化输出,包括课程标准、师资培训、认证体系等。

2. 打造“留学海南”职教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

· 设立“海南自贸港国际学生奖学金”,重点吸引海外学生来琼学习“中文+职业技能”,特别是围绕自贸港政策衍生的新专业,如“离岸贸易实务”、“奢侈品营销与管理”、“游艇与帆船驾驶”等,形成人无我有的专业特色。

3. 参与和主导国际职教规则制定

· 依托自贸港政策,在特色领域率先探索制定被国际认可的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框架。例如,联合国际组织发布《全球热带农业技术员能力标准》、《国际游艇服务与管理职业规范》,争夺国际职教话语权。

五、 结论

海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过去是“基础薄弱、缓慢发展”的写照,现在是“政策驱动、规模扩张与提质培优并存”的进行时,未来则应是“内涵发展、创新引领、全面开放”的新篇章。面对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历史性机遇,海南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基于国际视野的自我革命。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以德国“双元制”内核解决企业动力问题,以新加坡“教学工厂”精神实现前瞻性布局,通过地方立法和系统改革,构建一个“企业内生动力足、人才培养标准高、国际互通能力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唯有完成这场“模式融合”的制度创新,海南职业教育才能从国民教育体系的“短板”,转变为支撑自贸港行稳致远的“战略引擎”,并最终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开放的“全球样板”。

六、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20). 《海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 教育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20). 《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4. 国务院. (2019).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5. 海南省教育厅. (历年). 《海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6. 姜大源. (2019).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7. 石伟平. (2021).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挑战与前瞻》. 《教育研究》.

8.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ermany. (2020). Vocational Training Act.

9. 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2). A Guide to the "Teaching Factory" Model.

10. Pilz, M. (2016). Training patterns of German companies in Indi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Springer.

11. 李梦卿, & 任寰. (2020).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实践研究》. 《职教论坛》.

12. 陈鹏, & 赵晓林. (2021). 《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模式及其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3. 海南省统计局. (2023). 《海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责任编辑:创始人 )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的文章,版权均属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上一篇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

下一篇

没有了

随机阅读 换一换